首页 资讯 正文

潍坊高新区汶泉学校:麦浪里上起成长课

体育正文 68 0

潍坊高新区汶泉学校:麦浪里上起成长课

潍坊高新区汶泉学校:麦浪里上起成长课

六月的潍坊,蝉鸣与麦浪谱写着初夏的交响。在(zài)高新区汶泉学校(xuéxiào)的劳动实践基地里,金黄的麦穗低垂着头,仿佛在等待一场特殊的仪式。近日,孩子们攥着比(bǐ)自己手掌还大的镰刀(liándāo),在老师指导下弯下腰,开启了与土地的深度对话。 麦穗折射出细碎金光。七年级三班的郭含章蹲在田埂边,手指轻轻抚过麦芒:“记得播种(bōzhǒng)时麦苗才到脚踝,现在都快齐腰了!”她回忆起(huíyìqǐ)去年冬天翻土撒种的场景(chǎngjǐng),那时冻土还带着(zhe)寒气,同学们裹着棉袄在田间劳作,小脸冻得通红却仍坚持把麦种均匀播撒。 “左手抓麦秆要像握(wò)铅笔那样稳,镰刀斜着切入(qiērù)根部。”李德连校长正在教授孩子们割麦子的技巧。孩子们弓成(gōngchéng)虾米状,镰刀划出银弧,麦秆断裂的脆响此起彼伏。李政泽同学额角渗出汗珠,却顾不上擦拭:“原来收割要这样用巧劲,比玩游戏通关还有成就感(chéngjiùgǎn)!” 脱粒场地上,传统石碾吱呀作响。孩子们围成圈,有的(de)用木锨翻动麦穗,有的举着竹耙梳理麦秸(màijiē)。孙艺轩发现个诀窍:“顺着纹理碾压,麦粒脱落得更(gèng)快!”当金黄(jīnhuáng)的麦粒如雨点般蹦跳而出,欢呼声惊飞了麦田里的云雀。 “现在知道为什么(wèishénme)说(shuō)‘锄禾日当午’了吧(ba)?”班主任亓梦迪老师擦着汗笑道。田间劳作让课本上的古诗变得具象,孩子们开始用新视角打量(dǎliàng)世界。代娜菲注意到不同品种麦粒的色泽差异,这些观察被他们认真记录在劳动手册里。 家长(jiāzhǎng)们(men)惊喜于孩子的转变。学生家长李安宁展示手机里的照片(zhàopiān):“上周这小子还嫌面条烫嘴,现在端着麦仁饭说‘这是自己种的’,碗底刮得比洗洁精还干净!” 教师团队则有着更深层的考量。初中部学生发展中心张晓主任说:“我们不仅要教孩子握笔杆子,更要让他们懂得(dǒngde)锄头把子的分量。”学校将劳动基地划为“责任田”,各班(gèbān)承包管理,生物老师带队观测病虫害,数学老师(shùxuélǎoshī)指导测量亩产量(mǔchǎnliàng),语文老师组织撰写《麦田观察日记》,实现(shíxiàn)跨学科融合。 当热气腾腾的麦仁饭端上餐桌,孩子(háizi)们吃出了别样滋味。李文翔咬着Q弹的麦粒突然停下:“这和超市买的面粉味道不一样,有阳光的味道!”这种认知升级正在悄然发生:他们(tāmen)开始主动收拾餐盘,把“光盘(guāngpán)行动”从标语变成(biànchéng)习惯(xíguàn);美术课上用麦秆制作立体画,音乐课创编《麦浪之歌》,劳动教育正催生着创新火花。 更深层的(de)改变发生在价值观层面。曾经抱怨“为什么要学种地”的“小公主(gōngzhǔ)”,现在会认真纠正同学“”;总爱攀比球鞋品牌的“小王子”,在劳动日志里写道:“麦穗越饱满头越低,人也要像麦子那样谦逊(qiānxùn)。”这些感悟(gǎnwù)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。 夕阳西下,麦秸垛披上金纱。孩子们(men)躺(tǎng)在田埂上,望着天边晚霞,手指无意识地拨弄着麦穗。这场与土地的亲密接触,让他们(tāmen)读懂了(le)“春种一粒粟”的深意,在挥汗如雨中领悟到:生命的成长如同麦子,需要经历寒暑的淬炼,才能结出饱满的果实。而教育最美的模样,或许就是让年轻的心灵在泥土的芬芳里,找到与这个世界最本真的(zhēnde)连接。
潍坊高新区汶泉学校:麦浪里上起成长课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